江淮大眾合作燃油車 別驚訝 是缺錢而已
原標題:江淮大眾合作燃油車 別驚訝 是缺錢而已
昨天,11月27日,突發一則新消息:
大眾汽車集團、大眾汽車集團(中國)與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江淮汽車)宣佈將計劃共同研發、銷售多用途汽車(包括但不限於皮卡、MPV、電動商用車等)車型。今日,三方簽署諒解備忘錄,確定將共同探討潛在的合資企業模式。此次達成的全新合作是大眾汽車集團與江淮汽車繼今年6月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正式簽署合資企業協議之後,深化合作的又一裡程碑式成果。
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成員、大眾汽車集團(中國)總裁兼CEO海茲曼教授表示:“我們很高興能擁有與江淮汽車進一步深化合作的機會,在多用途汽車領域實現優勢互補、共同開發、合作共贏。江淮汽車作為中國汽車市場的知名車企,在生產受消費者青睞的多用途汽車車型領域擁有強大的實力。同時,大眾汽車在生產具有先進技術的多用途車輛方面也具有長久的歷史,經驗豐富。”
該合資企業將由三方共同持股,其中,江淮汽車持有 50%的股份,大眾汽車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(中國)共同持有 50%的股份。新的合資企業計劃落戶於江淮汽車所在地安徽省合肥市。
簡單解讀一下這則消息:
之前在今年的6月1日,曾經簽訂過一次合作協議,旨在共同研發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,互聯技術,大數據服務,二手車服務平臺及所有相關業務活動。這麼豐富的合作內容,在當前的合資企業中是沒有的,大眾對中國市場的重視,可見一斑。
江淮與大眾的合作,絕大多數汽車業內人士的共識是“江淮會在合作過程中,利用大眾提供的平臺等技術,逐步完善自己在燃油車領域的弱項”“而大眾,則能通過江淮汽車的現有渠道,完成雙積分的任務,迅速搶占國內新能源市場的份額”
而在當時,也有很多人提出不同意見,這是大眾的提前佈局。因為,這份合作協議不僅僅生產整車,甚至零部件和二手車領域都要進入,要知道,零配件在不同品牌,不同車企之間是可以通用的,而互聯和大數據更是直指汽車江湖的未來。
在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占據龐大市場份額的今天,大眾希望通過和江淮的合作,在整條汽車產業鏈條中,能夠在未來中國市場的競爭中取得先手。
然而,今天的這則消息,則有點更耐人尋味,也就是,除上汽大眾、一汽-大眾這兩傢合作夥伴之外,大眾把自己剩餘的廣義乘用車部分都交給瞭江淮來進行國產。
在這一次的新合資企業中,大眾汽車輕型商用車(LCV)將代表大眾汽車車隊監控系統集團擔任重要角色。大眾汽車商用車公司董事會成員Joern Hasenfuss表示:“大眾汽車在多用途汽車生產制造領域擁有近70年的歷史,在中國市場,大眾汽車商用車正在收獲越來越多的擁躉。”
江淮和大眾的擦邊球打的很妙
在我國,有同一傢外商可在國內建立最多兩傢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”這樣的官方政策。
除瞭大眾,在國內有兩傢合資公司的還有豐田、本田、馬自達等企業,但在之前,其實一直並未有企業試圖去進行突破。
所謂的第一次突破政策
6月1日的簽約,在兩位總理的見證下,這份兒童節禮物看起來分量頗重。作為大眾的第三傢合資公司,江淮大眾已經突破瞭“同一傢外商可在國內建立最多兩傢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”這樣的官方政策。
沒有生產燃油車,不對目前的一汽-大眾、上汽大眾產生什麼影響,而且大眾將提供非常老舊的PQ平臺來進行合作事宜,對於已經換裝、拿到最新MQB技術的南北大眾而言,無所為懼,也因此能順理成章的走下去。
更何況,江淮大眾對外的聲明表示,不會使用大眾車標,因此對於拓展大眾的品牌價值並沒有實際意義,而且讓南北大眾沒有理由刁難。
而這一次,又是gps車隊監控系統一次突破(也有可能不掛大眾車標)
江淮與大眾的新合資公司仍然主要是以商用車為主,此外,雙方將共同研發、銷售多用途汽車(包括但不限於皮卡、 MPV、電動商用車等)車型。
看看目前大眾在中國市場中符合這一類的撤有什麼?主要以大眾邁特威、凱路威、夏朗為代表。至於大眾真正拿得出手的商用車技術,已經和國內商用車企業進行瞭合作,也因此,最終給予江淮的隻可能是以上三款MPV、商用車,以及皮卡等車型。
而從我們推測 這些是為什麼?
其實,我們看大眾的佈局,要從另一條新聞來分析,也就是南北奧迪的事件。從最初期,上汽奧迪成立簽署協議的那一刻開始,大眾集團的變化就已經開始。
簡單來講,一汽-大眾奧迪在國內已經毫無疑問的從豪華車的寶座上滑落,後有寶馬一直的追趕,又有瞭生力軍奔馳的突襲,德方想保持自己在中國豪華車市場領域的優勢。
然而,因為與一汽這個中國汽車之子合作,很多方面的限制、束縛,相信各位也能想象的到,因此,大眾集團不得不自己給自己想辦法,所以,他們不得不選擇瞭國內實力雄厚的另一傢合作夥伴,上汽集團,來保住自己在豪華車領域的份額。
說白瞭,這是什麼?
因為缺錢,所謂的雙積分壓力,在大眾來看,其實並不算難解決。因為大眾在國內的兩傢合作夥伴,一汽集團、上汽集團都有雄厚的背景與資源,加上大眾品牌在國內強大的號召力、影響力,解決雙積分壓力並不算難事。
而且,在今年6月1日與江淮簽署協議之後,大眾會有更多路子來解決雙積分難題。
而真正的原因,就是因為缺錢。
2016年年底,大眾的“排放門”事件在美國有瞭最終結果。大眾汽車集團與美國監管機構所達成的和解協議中,大眾將向美國賠償147.33億美元(約997億元人民幣),並於2016年11月中旬開始回購在美國出售的47.5萬輛涉及排放造假的柴油車,創下瞭美國歷史上汽車企業賠償的最大金額。
巨額罰款讓大眾汽車資金充滿瞭壓力,而且已經在產品研發上也將進行調整。我們能看到所謂的最美大眾兩廂車-尚酷已經停產;而代表大眾在全球銷量中的頂梁柱-甲殼蟲也已在大眾2018年的停產計劃之中。
車隊管理平台
據悉,此前大眾已經宣佈為瞭節省開支未來將有超過40款車型停產。大眾汽車的未來,首先是將更多資源放在中國市場大熱的如SUV這類高熱度車型的研發上,其次則是加速新能源車戰略的發展。穆倫此前表示:“大眾到2025年將推出至少30款純電動車型,大眾要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制造商,重塑企業形象。”
隨著歐盟2021年排放法規的實施日期越來越臨近,大眾為瞭改善其在“排放門”事件中的負面影響,從而加速瞭新能源戰略的提出。相比問題頻發的內燃車業務,純電動車型的研發成瞭大眾未來新的突破口。
這些需要的都是錢!錢!錢!
轉型電動車要錢、研發要錢、賠款要錢,更別提還有瞭現在的德國車企聯合涉嫌壟斷造假事件。
而中國在大眾心中占據多大地位呢?
雖然“大眾排放門”造假事件帶來瞭不良影響,讓大眾在美國的銷量連續三個季度下滑。但依靠強大的“中國後盾”和歐洲本土市場的銷售,大眾的銷量仍有所擴大,中國也成為大眾的救世主。
從2016年數據看,中國市場為大眾全球銷量貢獻瞭超一半的銷量。9月份,大眾乘用車品牌向中國消費者交付瞭288800輛汽車,同比激增22.8%,僅僅中國這個單一市場的交付量,就貢獻大眾汽車品牌52.7%的全球交付量,也成功讓大眾品牌前三個季度全球累計交付量達到4374900輛,微增0.6%。而在影響最大的美國市場,9月份,大眾品牌交付量下跌7.8%至24100輛,前三季度,在美累計交付量為231300輛,同比下跌12.5%。
中國消費者對德國大眾的信心,幫助大眾“擊敗”豐田。
所以,對於江淮大眾在國內合資的“第二次突破”這件事,應該隻是大眾缺錢瞭而已。歐洲本土市場在不斷的下滑,而強大的後盾,中國市場又在快速崛起,因此,大眾不論是提前佈局還是想在中國市場大撈一筆,都有他的理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責任編輯:
聲明: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,除搜狐官方賬號外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場。
閱讀 ()
- Apr 10 Tue 2018 12:14
gps車隊監控系統 豪美科技管理車隊推薦衛星監控管理系統!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